香港的書店正從大街上消失,卻隱到鬧市中去了,出乎意料地變得更貼地、有趣、個性化、富生命力。本期我們尋訪的三爿小書店,有廁身齷齪觀塘工廈的小清新「夕拾 X 閒社」,在花墟之內、補習社之間掀起歷史風雲的「閱讀時代」,上環斜路之上老榕蔭下英雄雲集的「見山書店」。
一爿小書店就是每人心裏的理想書房:三壁環書,窗外進光,倚在窗邊讀書,跟綠葉一起呼吸陽光。連鎖書店裏難得有窗有光,讀者見到的只有僱員,他們的角色是收款。小書店裏,讀者見到的是故事:店長的故事、開業的故事、選書的故事、聚友的故事……我們將翻開三本小書給你講三個故事,希望你很快走進故事裏,成為書的一部分。
見山書店
見山仍是山,書才是主角
文:周燕明
中環人變上環人
跟見山書店的店主陳莘堯 Sharon 交談像讀一篇散文。不像小說鋪陳了緊湊的情節,不像詩編織了精煉的警句,不像論辯文章負載凝重的思考。店如其人,所以見山書店也如一篇雋永小品,使人沉浸在舒適、明淨的氣氛中。坐在閣樓靜讀,抬頭見山——是山?不是山?仍是山?
「讀到同行寫見山,說我們『唔係得個靚字』,覺得很開心。」當我問Sharon 最不想別人怎樣形容見山,她說了上面這番話,補一句「不想見山只是一個打卡點。」斜街上一幢兩層高的獨立小白房子,臨街開着三對黑框大窗和一扇玻璃大門,店旁老榕反映到二樓的玻璃窗上,細葉中隱隱見到低頭靜讀的少男少女。店外兩側放了矮木案,置四時花卉及當季好書,店前小空地放了可供休息的桌椅,街坊聚腳喝茶閒聊成為風景一部分。來走一趟或訪她們的 IG,簡直滿足疫情期間半日歐、日小巷遊的幻想。但Sharon 強調:書才是主角。
辭去財經管理的高職開這爿小書店三年,Sharon 說「夢想」聽起來很老土,但比起只會幻想,追夢卻有成真的一天。典型的中環人過去在 IFC 上班,仍很懷念在曇花一現的 Kubrick 書店打書釘的日子。跟這篇報道的其他店主一樣,愛書是實現開店夢想的必然起點,接下來就是汗水了,總要努力經營才能生存下去。「我現在比上班的時候更忙、收入更少,但看的書更多,看到的世界更大。」得與失,又豈是糧單和計算機能給答案的呢?所以 Sharon 特別樂意鼓勵還在學的、青春無限的年青人:「真要養成靜下來看一本書的習慣,讀書是獨處的時光,學會獨處、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人就篤定、能解決問題。」「年青人不看書損失好大,日子久了,看書和不看書的人分別會愈來愈大。」
書中有人,人由書聚
天天見着許多讀書人到店的 Sharon 說上面的話該特有說服力吧。看不看書的分別不妨由店長、年青作者和街坊的故事去說明:
開店要找人「看鋪」,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僱人或「拍膊頭找老友」吧。見山實行的是「一日店長制」,目前有八位店長輪流顧店。她的店長卧虎藏龍,我們當日探訪的店長 Judy 唸比較文學,也有博士店長、作家店長,不同的店長還有「擁躉」呢。我問,老師和中學生想去當一日店長可以嗎?Sharon 無任歡迎。我擔心問「中學生會不會太嫩幫不上忙?」Sharon 温柔地笑說了一段往事:「一個英國同事曾交託我管 petty cash,那時我完全不懂,他說『你把它當成自己的錢
去管就懂了。』」這也是管理學說的 ownership 吧?「一日店長」那麼樂意來顧店,因為「我完全信任他們:當自己鋪頭,嗰日佢話事。犯錯或者缺乏銷售經驗都不要緊。」
亞然是一位香港年輕學者和作家,他的書,大書店放了一段短時間便下架了,很教人泄氣。Sharon 慧眼識英雄進了貨,亞然除感激見山是「幾乎是全港惟一賣他的書的書店」之餘,還自動請纓來當店長。當讀者拿起他的書來付款,他以店長和作者的身份簽書那一刻,感動無以復加,對作家身份的真實感覺從未如此強烈。很湊巧,我們到店那天,一個小女孩模樣的人進來,店長 Judy 遞上陳列的一本書說「你來好了,給我簽名。」怎麼?又來了一位作家?我不甘後人馬上買了眼前這位陳蕾小姐的《異鄉女子——十個命運自主的真實紀錄》,請她簽名。
還有街坊:附近大排檔店主夫婦從前是不看書的,現在會來看書,社區的小朋友會來看書,在咖啡店工作的店員趁空檔會來看書。
以上是無數以書聚人的故事的其中三個,更別說英雄雲集的讀書會、分享會、工作坊了。不同不必發生在一夜之間,日積月累的變化,叫沉澱、薰染。
在小區書店留下你的氣味
曾經有老師埋怨啟思的課本選了寫上環的文章,那對住新界的學生來說不是太陌生了嗎?我問 Sharon:一位在新界北教語文的老師為甚麼要帶學生來見山?
她的温柔笑聲又來了:「人必須有好奇心嘛,路途遙遠不會阻擋好奇心。每個社區有她的氣質,不能複製。上環夾在中環和西環之間,新舊並陳,既傳統又新潮,值得看的太多了。」語文老師一定記得西西的《店鋪》,寫每家店都有獨特的氣味。Sharon 則有她的反向演繹:「讀者不同時候來見山,都會有新發現:店長不同、書不同、氛圍不同。讀者來過,也會留下他/她的氣味、痕跡在店裏。」
紙短話長,見山最值得寫的是其實是書,刊出過的報道已說過不少。反高潮地,來到文章結尾不多說了。維持個性、店長制度和空間限制使見山賣的書跳出
分類陳列的框框,神奇的是,只要你想找一本值得讀的書,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甚至雜誌、線裝孤本,都會找到合心意的——更何妨有熱誠的店長
在網上作長文推介,或在現場體貼介紹?像喜歡吃甜品的人總想親自烘焙一樣,見山也親自監制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年青作者嘉俊的《單人床》——看書介不如直接看書,就給自己和學生一個理由去訪尋見山吧,為了書,為了書給年青人帶來的改變。
見山書店
上環太平山街 6 號 C 鋪
15 分鐘步行可達的就近中學:
- 英華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