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0190477011 立即選購 |
國際書號:
文:何映彤
《心計》(The Mentalist) 是我曾經沉迷的劇集,劇中男主角憑驚人觀察力、心理分析及記憶力屢破謎案。我無意成為神探,卻希望有解謎的能力,因此經常反覆翻看劇集,意圖學到一招半式。其中一集提到「記憶宮殿」,男主角教探員在腦中以熟悉的場景為背景,在抽屜、書櫃等儲物區放置記憶,以走廊和門隔開空間增加記憶容量,長期訓練後,便可隨時召回往事。
我淺淺嘗試過,保持專注難過登天,沒有持續練習當然不成功。多年以後,我仍然迷信有恆心便可以建立自己的記憶宮殿,有如超能力。這種空想,被《記憶》中一段文字當頭棒喝:「在柏拉圖的時代,人們是基於自己的感受和印象對人類的頭腦進行推測。直到現在有些人依然是這樣,他們對有關人類大腦和心智的科學發現毫不在意,認為那些只不過是『常識』罷了。」如若想增強記憶力卻只停留於「大概…估計…」,而不花時間以科學了解,實在無理。
作者Johnathan K. Foster續稱,現代有志之士都以縝密的、嚴格控制的實驗搜集記憶的運作方式,保持客觀。他以第一章作為引言,介紹幾個前人做過又易於理解的實驗,證明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去記住一些事,記憶都存在:「只要過去的事件影響了我們的想法、感覺或行為,就足以證明我們對這些事件存有記憶。」這些實驗同時點出我們對記憶的認知並非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一個實驗能夠獨立證明記憶如何運作,必須靠人不斷做新實驗,然後對比已知的事實,將「記憶」這種抽象的概念具體展現。
如果你單純想知道增強記憶力的方法,大可直接翻到最後一章〈增加記憶力〉。作者介紹多款已經驗證的記憶方法,簡單如複述、間隔提取(在首次接觸材料後隔一段時間才回憶)到較難度的軌跡記憶法(也就是記憶宮殿)、關鍵詞記憶術等等。其中更有一張貼士清單,列出一些增加記憶的簡單技巧,例如注意學習動機、將學習分散時段進行、集中精神的重要性等等,實用得幾乎可以作為學生們溫習必讀手冊。事實上,這一章的部份方法也許你已經聽過,但重點是《記憶》有條理地解釋了方法的原理,那是有科學證據的。
不過,假如你希望了解世界,把全書所有篇章讀完,你會有非常豐富的收穫,因為它解釋了很多我們經常遇到的處境。例如是我們為甚麼能記住每天都使用的硬幣是甚麼大小、尺寸和顏色,當被問到硬幣上頭像的方向或文字,卻不大記得起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努力在腦中刻錄所有接觸到的事物,而是傾向於記住對自己來說最顯著或有用的信息。
當我們覺得某情境似曾相識,卻又無法找到這件事確實發生過的證據,便會出現奇幻的既視感(Déjà vu),像是有預知能力一樣。不過《記憶》解釋清楚,那只是腦袋的「熟悉化機制」錯誤地運行起來,於是新的事物觸發了我們的熟悉感。由於一些研究提出,催眠也可能引發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個過程的大腦機制「可能與我們完全清醒時的運行機制有所不同」。
又例如記憶不一定是曾經發生的事實。研究指出,如果我們曾經接觸某些信息,即使沒有意識主動去把它牢記,信息也會成為記憶的一部份。當再次接觸同樣的信息時,我們的表現也會因為先前有過接觸而有所不同。這個研究以「世上最高的雕像在中國西藏」作為實驗材料,明顯是一個錯誤陳述,但即使實驗對象無法記得自己曾經看過這一個信息,卻更傾向相信這句說話:「在社會環境下,許多行為干預手段的背後恐怕就有這種對記憶的無意識影響,比如政治宣傳便是如此。」這個實驗同時突顯出批判思考及科學驗證的重要。
然後我們更可以將書中介紹的記憶運作原理,應用到創作之上。即使不同篇章探討的範疇都不一樣,但都總提到事件的意義對記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如果一個人被要求精細覆述一件事,他必須思考信息的意義,比起單純重複訊息而不思考其思意,長期間的回憶效果更佳。當記憶出現偏差時,往往是我們根據過往的知識和經歷,強行為事件賦予意義,使它更符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當科學家要求研究對象記住一段文字時,如果能夠用標題向人們提供一個有意義的上下文語境,幫助他們理解整段文字,研究對象的記憶表現會更好。這些研究結果似乎相當有啟發性,當我們創作時,如能考慮到受眾的背景和文化,為他們提供一個易於理解的意義,很大可能可以在受眾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科學為我們解構很多抽象概念,解答很多問題,但得到答案不等於終點。就以《記憶》為例,研究過程和結果都帶來很多啟發,正如文初所說,沒有任何單一實驗可以解答所有問題,都靠保持好奇心的人想出更多研究方向,對後比對,挑走謬誤與盲點,文明才會一路發展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