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資中筠九十自述 – 蜉蝣天地話滄桑》 作者:資中筠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
文:杜亮
《蜉蝣天地話滄桑》是資中筠先生九十年個人歷史的點點滴滴。時間跨度極大,從民國到改革開放,人物事件紛至遝來,令人目不暇接。回顧所來路,資先生勇於面對曾經迷失的自己,回歸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一以貫之地珍惜和追求人格的獨立,實在令人景仰。
資先生的精神家園的內涵是甚麼?是她父親貫徹始終的「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她母親的理性、豁達;是校訓為「勤、樸、忠、誠」的母校耀華學校及循循善誘敬業的師長們的薰陶,是東方的仁義禮智信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融合教育;是反皇朝、反專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民國教育;也是個人命運和國家光復聯繫在一起的公民教育。就從所受教育這一點來說,資先生是幸運的,她自己也慶幸「還有精神家園可以回歸,在一息尚存時越活越明白」。
後來在國家多難、大局動盪中,比起同時代知識分子,衝擊還是較小的。資先生自己分析說,一方面她比較幸運,既有客觀的機遇,又有主觀的條件,擁有一技之長,尚有螺絲釘的價值;另一方面由於自己相當長時期的蒙昧無知,隨波逐流,相對安全地走過來。真是為她感到慶幸!
書中記錄了大量的和資先生經歷有關的人物,這與她寫書時的思想一致:即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敍述的焦點不是抽象的「國」,而是活生生的「人」。關於這點資先生這樣闡釋:「由於從來沒有真正實現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國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體的百姓」。看到書中描述的一個個個性鮮明,學識氣度不凡的人物,但是很多都不為時代所容。讓人不禁感歎:假如這些先輩們的學識見解都能正常地用於「濟世」、「興國」,我們的國家今天會是怎樣?
很欽佩資先生之敢言。她說:「由於近年來的發表的一些文字,獲得敢說真話之名……對民族精神之沉淪,眼看著文明讓位於野蠻,無法釋懷。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這種真話的傾吐在書裡處處可見。比如在書的前言裡就說:「陶醉在崛起的豪言壯語中的吾國吾民何處是精神的家園?」在對教育評價時說:「教育如果不改革,我們的民族會退化」。對當代知識分子,她發問:「為甚麼在幾千年伴君如伴虎的皇權專制下,士大夫冒死直諫,面折廷爭代代不絕,而當代知識分子反而集體噤聲,難見一士之諤諤,而且對於『直』,『佞』的好惡士林已無共識?」這些本應該是很普通的常識,但在今天的大環境下聽上去可算是振聾發聵。 對於人們稱讚她有勇氣,資先生則笑言:「只是說說話,算不得勇氣。我太老了,沒有行動能力,對誰也構不成威脅。但是我還是更佩服那些能夠起而行,在艱難中甚至冒著風險為社會切實做出貢獻的人。」
同時也欽佩資先生之能言。1991年代表美國研究所在和中共領導人的座談會上的發言就很體現這一點。在當時的特殊氣氛下,人人自危。言必稱堅持馬列主義,和中央保持一致。資先生素來重視學術研究的自主和人格的獨立性。不願意美國研究所從此為政治所左右。但是在具體的措辭上稍有不慎,則很可能招來滅頂之災。資先生的發言選擇從技術角度入手來論述美國研究的長期性和廣泛性。這也就從側面婉轉表達了美國研究不應服務於短期的政治任務。這一立場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但是資先生靈活的表述讓領導們一時無法直接發作。李鵬雖然十分不快,但也只能撂下兩句威脅的話了事。看資先生的視頻,她的講話總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有一種胸有成竹而又從容不迫之感。可見這種說話的水準是多年歷練所得,非一朝一夕之功。
資先生對我們民族前途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尤其令人欽佩。她在書中感慨,一百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而奮鬥,但是現在的新現象是可以用腳投票,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人都有移民他國的權利,無可厚非,但是結果卻使我們這個民族精神進一步空心化,「無論是腐敗的精英,還是不腐敗的精英,都選擇了逃避。留下的多是聽天由命的平民,斷然難以改變這樣的現實了」。我相信資先生有無數的機會可以走這條路,但是她毅然放棄,選擇留在中國為振興民族而盡力。我本人則成為資先生所說的移民族的一員,實在慚愧。
總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啟發頗多,深為作者的學識和風範所折服。資先生的獨立人格,她一生努力學而思,思而學的精神將存於我心,激勵我。
本書稍嫌遺憾的是,退休之後回歸的「長長尾聲」,只佔了20頁的篇幅。尤其是思想開放以後,資先生百萬文字的筆耕成果經常是幾筆帶過。有機會一定找來拜讀她近年來寫的隨筆、文集和學術著作。
********************
作者杜亮,美籍華人,華盛頓州金縣圖書館系統中文讀書會主持人。
資先生的精神家園的內涵是甚麼?是她父親貫徹始終的「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她母親的理性、豁達;是校訓為「勤、樸、忠、誠」的母校耀華學校及循循善誘敬業的師長們的薰陶,是東方的仁義禮智信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融合教育;是反皇朝、反專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民國教育;也是個人命運和國家光復聯繫在一起的公民教育。就從所受教育這一點來說,資先生是幸運的,她自己也慶幸「還有精神家園可以回歸,在一息尚存時越活越明白」。
後來在國家多難、大局動盪中,比起同時代知識分子,衝擊還是較小的。資先生自己分析說,一方面她比較幸運,既有客觀的機遇,又有主觀的條件,擁有一技之長,尚有螺絲釘的價值;另一方面由於自己相當長時期的蒙昧無知,隨波逐流,相對安全地走過來。真是為她感到慶幸!
書中記錄了大量的和資先生經歷有關的人物,這與她寫書時的思想一致:即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敍述的焦點不是抽象的「國」,而是活生生的「人」。關於這點資先生這樣闡釋:「由於從來沒有真正實現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國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體的百姓」。看到書中描述的一個個個性鮮明,學識氣度不凡的人物,但是很多都不為時代所容。讓人不禁感歎:假如這些先輩們的學識見解都能正常地用於「濟世」、「興國」,我們的國家今天會是怎樣?
很欽佩資先生之敢言。她說:「由於近年來的發表的一些文字,獲得敢說真話之名……對民族精神之沉淪,眼看著文明讓位於野蠻,無法釋懷。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這種真話的傾吐在書裡處處可見。比如在書的前言裡就說:「陶醉在崛起的豪言壯語中的吾國吾民何處是精神的家園?」在對教育評價時說:「教育如果不改革,我們的民族會退化」。對當代知識分子,她發問:「為甚麼在幾千年伴君如伴虎的皇權專制下,士大夫冒死直諫,面折廷爭代代不絕,而當代知識分子反而集體噤聲,難見一士之諤諤,而且對於『直』,『佞』的好惡士林已無共識?」這些本應該是很普通的常識,但在今天的大環境下聽上去可算是振聾發聵。 對於人們稱讚她有勇氣,資先生則笑言:「只是說說話,算不得勇氣。我太老了,沒有行動能力,對誰也構不成威脅。但是我還是更佩服那些能夠起而行,在艱難中甚至冒著風險為社會切實做出貢獻的人。」
同時也欽佩資先生之能言。1991年代表美國研究所在和中共領導人的座談會上的發言就很體現這一點。在當時的特殊氣氛下,人人自危。言必稱堅持馬列主義,和中央保持一致。資先生素來重視學術研究的自主和人格的獨立性。不願意美國研究所從此為政治所左右。但是在具體的措辭上稍有不慎,則很可能招來滅頂之災。資先生的發言選擇從技術角度入手來論述美國研究的長期性和廣泛性。這也就從側面婉轉表達了美國研究不應服務於短期的政治任務。這一立場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但是資先生靈活的表述讓領導們一時無法直接發作。李鵬雖然十分不快,但也只能撂下兩句威脅的話了事。看資先生的視頻,她的講話總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有一種胸有成竹而又從容不迫之感。可見這種說話的水準是多年歷練所得,非一朝一夕之功。
資先生對我們民族前途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尤其令人欽佩。她在書中感慨,一百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而奮鬥,但是現在的新現象是可以用腳投票,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人都有移民他國的權利,無可厚非,但是結果卻使我們這個民族精神進一步空心化,「無論是腐敗的精英,還是不腐敗的精英,都選擇了逃避。留下的多是聽天由命的平民,斷然難以改變這樣的現實了」。我相信資先生有無數的機會可以走這條路,但是她毅然放棄,選擇留在中國為振興民族而盡力。我本人則成為資先生所說的移民族的一員,實在慚愧。
總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啟發頗多,深為作者的學識和風範所折服。資先生的獨立人格,她一生努力學而思,思而學的精神將存於我心,激勵我。
本書稍嫌遺憾的是,退休之後回歸的「長長尾聲」,只佔了20頁的篇幅。尤其是思想開放以後,資先生百萬文字的筆耕成果經常是幾筆帶過。有機會一定找來拜讀她近年來寫的隨筆、文集和學術著作。
********************
作者杜亮,美籍華人,華盛頓州金縣圖書館系統中文讀書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