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0190828189 立即選購 |
國際書號:
文:何映彤
橄欖綠的布質封面上,簡單以油墨印上一束毋忘我,已經將一切情意道出。《不帶感傷的回憶》由作者孔慧怡追憶16位已逝文化人,特別在全部人物都是她曾經深刻交往的良師益友。文章的重點不在這些翻譯界殿堂級人物的成就,而是作者與他們相處的火花和回憶。此書在2019年奪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關於翻譯和文學,我一竅不通。不過閱讀就是吸收新知識,除了個人回憶,孔教授亦有寫到人物成長背景和經歷,即使讀者不認識該人物,也有足夠資料去了解故事,相信在核實歷史方面,也花了作者不少心思和時間。何況孔教授文筆輕盈真摯,別具風格,刻劃人事物細緻入微,還帶點幽默,讀者如我自然讀得津津有味。
她帶我們重返那個苦難和安逸交替、樸雅與庸俗並存的香港。苦難是南下文化人的苦難。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學者無不經歷過黑暗日子:宋淇因為逃難居於山洞,染上纏繞的肺病;趙蘿蕤一家在文革受盡折磨,丈夫自縊,父親被鬥,自己精神分裂;艾青被國民黨政府以思想激進罪名判刑六年,後又被共產黨打成右派,發配北大荒流放十八年。由大時代牽引,香港特殊的政治環境成為大批中國學者的避難所和中轉站,南下的學者則成為這裡的文化養份。
作者因此有緣遇上,當然也因為她的頭腦、見識、才能和身份,才有此書記載的可貴交流。譬如說,孔教授從小愛讀書:「我小時候逛書店,當然見過『喬志高』的名字,認為他專寫好玩的書」;又早在15歲畢Jane Austin所有著作,更以此跟翻譯家宋淇展開第一次對話。她修讀翻譯,取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年紀輕輕便成為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刊物《譯叢》主編。
知識以時間換取,孔教授累積的墨水和經驗,加上好發問的性格,讓她在公在私都能與各位前輩交流,不論年齡差距發展深厚情誼。好奇是人性的一種,讀者當然對「在私」的事更感興趣。原來翻譯權威劉殿爵教授不愛古典美,性感女星瑪莉蓮夢路才是他心中女神;漢學家華茲生九十年代初與作者行山,遇上「頭頂脫皮」危機,幸得一條手帕解困;作家鄺文美一次閒談中,向作者道出對年輕時無法照顧兒子的遺憾。
然後寫到最讓人心碎的謝燁──全書唯一一篇以第二人稱敍述的故事。「你看見我客廳裡有兩根小水晶柱,就想起你們在新西蘭買房子的事。你說那房子很破,依山建築,有一堵牆乾脆就是山石…」孔教授仔細記下最後一次看見謝燁的那天,每字每句都彷彿是叩問,是對悲劇的不解:「我沒有答案,可是一直為你抱不平。你為什麼要替他隱瞞?」
在這裡,我必須強調孔教授筆下的片段絕無揭人私事的偷窺感,毫不八卦。她對每位故人的敬意滲於字裡行間,回憶情濃,久久不散。我把整本書連續讀了兩遍,只為了再一次感受文章中真摯的感情,若非時間所限,要我現在再讀第三次亦不是問題。這種欲罷不能的感覺,也或多或少是嚮往以前那個重情重義的香港。前輩關顧新人,學生「登堂入室」作客老師家,吸收人生智慧;有朋自遠方來,請客食飯,甚至讓對方暫住宿舍。人與人之間真誠相處,放開心胸但保留一點君子之交的距離,那是相處的藝術。
不過我並不唏噓,時代更迭,每個時代自有它的苦與樂。大埔解憂舊書店的老闆曾跟我說:「你記錄返你呢一代呀」,這本書再次提醒我抓緊眼前發生的事。孔教授在後記寫道:「跟那麼多閱歷深、識見廣的人交往三十餘年,一直覺得『理當如此』,現在事過境遷,才明白上天給了我多麼珍貴的機遇。」回憶總是美好,當時的煩瑣事都不重要了。如果我們能領略一種「會過去的」心態,將時間拉長來看,或許在日常中都能放下不滿與執著,同時更深刻地與人交往,珍惜相聚的時光,也就能如作者一樣獲得最寶貴的情誼。
沒有遺憾,就沒有感傷。未讀此書前,我不相信離別可以沒有傷感,甚至懷疑那是一句反話;讀完書才信服,毋須眼淚與嘆息,也可以表達思念,讓故人永遠活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