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散步學  不朽城市之詩——也斯《街巷人物》讀後感|文:何映彤
 也斯《街巷人物》

也斯《街巷人物》

國際書號:9780195938319

立即選購

 

文:何映彤

在街道上漫行,走走停停,看建築看人文生活,香港正流行城市散步。這股潮流隱約是對世界無力的表現,但人確實在散步中獲得無負擔的愉悅。不論是同行者的對話,抑或我們終於定睛細看的小事,都刺激想法。配搭使用相機、畫筆、錄音機的話,很多本來一閃就過的剎那被記錄下來,等待未來定義。

也斯老師也愛散步,而且一貫如此,不須導賞,用雙眼就能發掘無窮無盡的故事。這是他理解世界的其中一個方式,不帶前設的實際在城市行走,讓景物啟發自己,讓感受漸漸流動。他喜歡以中國山水詩的思維,結合自己真正感受,描寫具體的詩。《街巷人物》不是詩集,是散文及訪談集,但當然依舊充滿詩意。

此書集結老師在1970至1978年所寫的散文,他於書序形容那段時間「是我生活中最不安定的時刻,但也是我開始有機會試寫創作、評論、翻譯,全心投入寫作的日子」。廿多歲的也斯尚未赴美留學,路向未定,書內70篇文章的風格也浮動多變,他形容為「文字風格練習」。有地點人物的故事固然好讀,當中一篇近乎純感受的《走入晨光的路》卻叫我印象深刻。

「周圍是一片黑暗。你走在這些路上,跟着這一盞盞街燈,走前去。街燈是白色的,很亮,更襯得周圍黑暗。像是在深夜裡,但分明又已是過了午夜而接近黎明的時分。… 但你舉頭一看,還不見有甚麼黎明的線索,天空是湛深的藍黑色。在遠處一個地盤那兒,豎着的竹枝在高處沒入迷霧中,像在虛無飄渺中消失了影蹤。夜仍是那麼濃,你看不見事物的首尾。」

不知道也斯當時為甚麼而寫,但我想很多人也經歷過如此一個時刻。沒有強烈的哀樂,不沮喪也不徬惶,如也斯所用的「不知怎地」,就是不知道。在現在資訊過量的年代,也許會偶爾為這種平靜感到不安。也斯將難以言傳的感受,用他的方法寫出一整篇文章,令人共鳴。表達的能力來自他廣博見識和細心觀察,前者更見於《街巷人物》中也斯講藝術的篇章。

讀也斯的字真是一種享受,詩人的造詣賦予文章韻律和節奏,像剛才那一段,邊讀邊在心中默念,像一首歌,也斯的文字也確曾被寫成歌曲。他在城市山水間漫步,讀者也在字裡行間,隨著他的背影漫步,憑他所描繪的細節在腦中建構出現場畫面,即使想像和真實有出入,也不影響文字傳達的氣氛。

也斯說他尋找靈感前不會預設概念,其好友、美食家劉健威曾經提及,也斯抗拒浪漫主義,我理解為他不喜歡為文造情。但也斯怎麼會是不浪漫的人?《街巷人物》將也斯的散文以景色、藝術、人物、訪談分類,不論是甚麼類別,也看到他對世上萬物的情。我應該引用一些段落,但把書翻來翻去,還是覺得大家要完整閱讀文章,才讀得出他的浪漫,畢竟他所做的只是陳述一件事,是他的選材、角度、文筆與觀點,讓這件普通的事浪漫起來。

「這裡出產的雲,實鼓鼓一大團,久久不改變一下姿勢,就像四週連綿的山。老人家坐着,動也不動,看雲;雲也坐在那兒,動也不動,看他們。你簡直會以為他們是打算永遠這樣看下去的。」

今年是也斯逝世十周年,他的遺願是希望香港文學能被世界看見,他又說如果社會沒有文學,就失去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身份,沒有與人不卑不亢對話的能力,失去尊嚴。慶幸也斯多產,我們才能享受充滿美感的文字,才能在十年後繼續在字裡行間看見他散步的身影。我覺得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應該讀也斯的字。作為老師,也斯在序中表示創作是可以靠多聽、多看、多想而進步:「若果對現在有志寫作的年輕同學有可參考的地方,讓他們也去想想如何用他們摸索出的方法寫他們當代周圍的環境和人物,那就是我最樂於見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