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空的今日讀當年的憂愁——小思《香港故事》讀後感|文:何映彤

 

小思《香港故事》

 

 

 

 

 

 

 

小思《香港故事》

國際書號:9780195957150

立即選購

 

文:何映彤

在第一篇讀到「香港的個性呢?有人說她中西交匯,有人說她是個文化沙漠」,頓覺時空久遠。多久沒有人如此形容香港呢?這才發現每篇文末都有一個日期,《香港故事》是小思於90年代的報紙專欄合輯。

考慮到不同背景的讀者和報社的需要,小思老師在附錄〈散文心事〉、寫給作家沈金梅先生的信中,解釋了她的寫作風格與落筆的考慮:利用短小篇幅,取尋常事物,說深刻的人生哲學。每篇幾百字的文章開首總是非常言簡意賅地點題,簡單易明得不小心撇了一眼就「被」開始閱讀;中間部份較有資料性,補充前文後理去支撐故事;末段就是小思老師對這故事的感受,事實上感慨居多。

老師在散文中不時提到自己在灣仔的童年,相信老師的書迷會很感興趣。如日軍佔領香港時,她熟練地拋下飯碗與祖母躲避空襲、六七暴動時,年僅28歲的她領學生走過佈滿真假炸彈的筲箕灣道……我們難以想像每刻都有機會面對生離死別的日子,讀到老師憶述與祖母躲在樓梯底:「老祖母一進樓梯底,總緊握我手,口中唸着『喃嘸阿彌陀佛』、『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叫人心頭為之一緊。舊時的純真也令人印象深刻。在買不起播碟機的年代,中學生小思竟和同學存錢上紅寶石餐廳吃件西餅,只為了參加餐廳的音樂欣賞會,複習老師在堂上教授的古典樂曲。

因為苦難,所以惜福,反而令老師懷念昔日的純真。明明九十年代的香港安穩發達,老師亦在教育界廣受尊祟,但她卻看不慣高速發展與城市人價值觀,因而失落。 她在舂秧街、花園道感概都市變化不可抗拒;因為學生輕生、青少年不在乎賄賂的新聞,而感嘆新一代讓人難以理解。

誠然,部份內容和想法在今日看來過時,但《香港故事》不是為歷史定調的教科書,它是一本散文集。小思老師或許只看到故事的其中一面,反過來,我們透過此書也只能認識作者的其中一面。這個想法反而讓我不受對錯綁架,不帶批判閱讀,一窺老師所走過四十至九十年代的時空。

若非讀到〈老榕移居〉一文,我不知道跑馬地兩棵百年細葉榕被遷移的故事,文篇寫於1995年,那時榕樹仍在逐吋被移動中,小思老師在文末期盼老榕能捱過移植,繼續生根。我立刻翻查資料,卻發現兩棵榕樹已分別在2012年及2018年受颱風吹襲倒塌,兩樹皆被移除。

原來在六十年代,披頭四被香港家長認為是瘋狂放肆、「教壞細路」的不良示範,但我們已經知道,時間證明了他們是音樂經典;原來在九十年代,香港人並不關心歷史地標被拆,今日香港年輕人卻非常關心身份與文化保育,文化組織如雨後春荀,大量記錄社區人和事,亦學會停步反思。

今日的虛空與昨日的憂愁,每一代人都是獨特又複雜的,無法比較。但現在教育普及,資訊容易獲得,我們是否能夠較宏觀地看歷史的大圖畫、對人文有更深入看法?特別一提《香港故事》還收錄了兩篇小思老師談及《中學生》雜誌及《中國學生周報》的文章,略述兩份刊物的背景與發展,值得有意經營本地刊物的有心人參考。

------------------------------------

何映彤

  • 自由身記者/ 獨立雜誌《埔JOURN》創辦人

------------------------------------

《埔JOURN》

  • 《埔JOURN》為本地獨立出版刊物,每期均以大埔為主題,使用文字、照片、畫作、詩詞等等各種方式紀錄大埔以至香港的文化,鼓勵創作,引發討論,再推動參與,以創造新的想像空間。